5月21日,24节气走到第8个节气,开始迎来小得盈满的高峰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称:“四月中,小满者,物致于此小得盈满。”小满时节,麦渐黄,稻谷香,夏熟作物开始灌浆饱满,在日渐成熟的道路上静待丰收,此谓小满。
不知道,进入五月你是不是也这样:
天气忽冷忽热,状态也时好时坏,时常提不起精神,体虚乏力,没有食欲。搬砖积极性不高,凡事时刻都想摆烂……
一方面是因为初夏气温升高,体内新陈代谢速度加快,脑供血不足,所以会乏力、疲劳、烦躁不安;另一方面,和体内湿气有关,湿气重的人普遍会懒洋洋、浑身无力。
今日小满,雨水渐多,而同雨水一道而来的,是闷热、潮湿、躁动的夏天发动的首轮湿气进攻。
这个时候,祛湿非常关键,尤其是本身就有湿气问题的人,更要抓住这个时期,防备新的湿邪入侵的同时,积极赶走体内湿气。
《医原·湿气论篇》中说:“人知避风寒,不知避湿。能避风寒,不能避湿者,以风寒伤人显而急,湿伤人隐而缓。隐则莫见,而受之也深;缓则不觉,而发之也迟。”
比起猛烈到让人发抖的寒气,善于隐蔽的湿气对人体的伤害更深更大,它缓慢隐蔽不易察觉,尤其在冷饮、空调作伴的夏天更将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渗入到我们身体各处。
一般来说,湿气重多有以下特征,大家可以对照自查:
● 大便不成形,溏稀或便秘;排便粘稠不易冲
● 舌头边缘为锯齿状,口干、口苦、口臭
● 睡觉流口水、打呼噜
● 感觉身体沉重不轻松,关节疼痛
● 痰多,咳嗽,嗓子不清爽
● 头发油腻,脱发
● 脸上长斑,起痘,满脸油光,眼袋下垂
● 胸口闷,头晕没精神,特别容易疲劳
如果以上身体状态你多数符合,那基本是湿气过重无疑。在即将到来的夏天,更要注意湿气的问题。
想要在小满时节高效祛湿,一定要遵循的法则是:健脾和祛湿一起抓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称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。脾为五脏之一,位于中焦,在膈之下,胃的左方。它除了具有消化功能外,还是我们身体蕴化湿气的主要脏器,能“蕴化水谷、蕴化水湿”,是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
*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脾所在的位置
一般来说,脾虚者容易湿气重,因为水液运化不畅,多余水分无法及时代谢,长期堆积在体内便形成了湿气。
而湿气重则伤脾胃。脾为土性,喜燥恶湿。如果一块土地长期湿度过高,土壤的通透性将变差,影响微生物的活动,生长于此的植物也将受到影响。落到我们的身体上,便会出现四肢困倦、无精打采、恶心、作呕、消化不良、胃口不振、大便稀烂小便黄等情况。
这里和大家分享初夏时节健脾祛湿的养生之法,让你轻松开启轻盈舒爽的夏天。
膳食调养
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说:“凡欲治疗,先以食疗,既食不愈,后乃用药尔”,即为俗语中常说的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推荐几款常见的食疗之方,大家空闲在家可以补起来:
说起祛湿好物,很多人都想到红豆薏米。但我们上面也说过,祛湿和健脾要同时进行。大家在此食疗的基础上,可加入芡实。
芡实甘涩平,归脾、肾经,有益肾固精、补脾止泻、除湿止带之效。与红豆薏米搭配,兼具养脾祛湿的作用。
红豆薏米的原料选择非常关键,选对了才能达到祛湿的效果。
这里的“红豆”并非我们认知中身形圆滚的红豆,而是细长形的赤小豆。红豆理气活血,清热解毒;赤小豆才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,二者之间的功效完全不一样。这里,祛湿一定要选择赤小豆,而非红豆。
除红豆外,薏米的选择也要谨慎。薏米即薏苡仁,《中国药典》称:”利水渗湿,健脾止泻[1]。”但薏米寒性重,如果直接煮会伤脾胃,要先把薏米炒一下,再拿来煮粥。
【用量】
薏米50g 芡实50g 红豆100g
【做法】
1、赤小豆芡实冷水浸泡2小时以上,热水浸泡1小时即可;
2、薏米仁用文火炒至微黄色;
3、将赤小豆、薏米、芡实、冰糖一起入锅,加适量水,熬煮2个小时左右即可。
"
此方出自《中医药膳学》[2],为夏季养心健脾祛湿的药膳良方,具有益气健脾、养心安神的功效。
茯苓入心、脾、肾经,具有养心安神、健脾利湿的功效;莲米性味甘平,健脾利湿、养心益肾;山药益气养阴、生津止渴、健脾补肺益肾;粳米具有益脾胃、除烦渴、 安神的功效[3]。三者搭配在一起熬粥,是初夏健脾祛湿的好搭配。
【用量】
茯苓25g 山药50g 莲米25g 粳米200g
【做法】
1.茯苓、莲子提前浸泡2小时,莲子需去除莲心;
2、将山药、粳米洗净,与茯苓、莲子一同入锅,加水1500mL,文火熬制成粥即可;
3、为增加口感,可考虑搭配猪瘦肉末一起熬煮,猪瘦肉末性平味甘,具有润肠生津、补肾养血、安神定惊的功效。
"
除以上两种食疗方大家可以尝试外,初夏可常食冬瓜、绿豆、茭白、白扁豆等,不仅清淡好吃,也有利水祛湿、健脾的功效。
穴位调理
中医认为,经常按摩穴位可疏通经络,调节人体机能,平衡人体阴阳,促进身体健康。大家日常可经常按摩丰隆穴和三阴交穴,可改善脾胃、远离痰湿。
丰隆穴出自《灵枢·经脉》[4],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,络于脾脏,于小腿外侧,脚踝骨上8寸的地方。刺激丰隆穴可改善脾脏的功能,调理人体的津液输布,使水有所化,痰无所聚,从而达到除湿祛痰的效果。
【方法】
正坐、屈膝、垂足;用大拇指略微用力按压穴位,以略感疼痛为基准,按住5秒后松开,双手交替互按 3~ 5分钟。
三阴交穴出自《针灸甲乙经》[5],即下三里穴,属足太阴脾经,位于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际。
【方法】
每日中午11点,脾经当令,手掌握住足外踝,大拇指屈曲垂直按在三阴交穴上,以拇指端有节奏地一紧一松用力按压,配合按揉动作,使之有阵阵酸胀麻感,左右腿各按揉5-10分钟即可。
起居调理
在起居方面,大家也要注意。潮湿的环境和潮湿的身体状态,都容易让湿邪入侵。
虽然小满是属于夏季的第二个节气,但是在我们的认知中,6月份才能真正迎来夏天。
5月时节的天,气温时有变化,早晚温差大,中午炎热是常态。我们要随着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,不要贪图凉爽,给湿邪入体的机会。
小满雨水渐多,潮湿的环境是湿气生发的温床。
我们不要直接躺在潮湿阴凉的地板上;连续阴雨天后,要及时晾晒衣被,避免身体处于潮湿状态中。
如果不慎淋雨,更要及时更换干燥衣物,若条件允许,可以饮上一杯红糖姜茶,驱寒暖胃;同时,洗澡后擦干身体,女孩子要及时吹干头发,不要湿发入睡,不仅让湿气转空子,更会引发感冒头痛等健康问题。
湿气重会伤害脾的运化功能,所以人会感觉乏力体倦。而如果不运动,体内的湿气更排不出,湿气会越来越重。这是个恶性循环的过程。
“动则生阳,静则生阴”。在中医看来,阳气为我们的生命之本,运动可升阳,阳气升发,则生命力自然就旺盛。
不要长期待在空调房或潮湿的室内,多出去走走,增加运动量,可采取慢跑、游泳、跳绳等方式,保证运动在30分钟以上,用身体升腾的阳气打败湿气。
比起大小暑、大小寒、大小雪,小满之后并无大满。而这样的缺失,正是中华文化中庸哲学的体现。盈而不亏,满则不溢,小满者,也是刚刚好的大满足。
对我们的身体而言,春天对肝气充分滋养,身体阳气生发,能量积蓄得当,在后续的长夏中,只要顺时保养,也将迎来小得盈满的好状态。
*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
参考文献:
[1]《药典2020版·一部》药材和饮片-薏苡仁.
[2]马继兴,《中医药膳学》,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.
[3]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,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.
[4]《灵柩·经脉》,经络理论的奠基之作,归纳总结了十二经脉、络脉的循行及所主相关疾病.
[5]《针灸甲乙经》,即《黄帝甲乙经》《黄帝三部针经》《黄帝针灸甲乙经》,西晋·皇甫谧撰.